紫泥,為常見的典型紫砂泥,是從宜興黃龍山的礦脈開挖出來的紫砂原礦提煉而成,礦脈裡鐵質成份較高泥料內所含的顆粒較大、結構疏鬆、器身明顯成雙氣孔結構,空氣對流順暢、氣孔對流較好。紫泥,主要的成分為:水雲母、含有不等量的高岭石、石英、雲母削及鐵質等,紫砂泥屬於粒土---石英雲母系,可塑性強,泥胚韌性高,乾燥收縮率小,溫良親和。好的紫泥已經非常的少了,反而是差的比較多,紫泥顏色呈現紫棕色者,藏家們慣稱:「黑紫泥」。〉紫泥小壺可沖泡烏龍茶,大壺則適合沖泡任何茶葉。
加彩壺始於清、流行於雍正朝代;加彩壺,是紫砂壺燒好後、加上彩(大壺用潑釉、小壺用浸釉),再用低溫焙烤。光緒時期仿乾隆時期的加彩壺,花紋、彩繪均略顯粗率,缺乏創意;加彩壺表面粗糙、飾以藍彩花紋者,多為近代作品;清末民初之加彩壺,皆以花鳥做為紋飾。
壽星壺,壺蓋及壺身均呈圓筒狀,壺頸的上下二小圈與壺蓋沿互相呼應,相依共存,此為壽星壺的特色之一;壺流外圍出水口六方倒角的技法,此為壽星壺的特色二;壺身由上往下驟然縮減的曲線弧度,分寸拿捏全憑藝人過人的技藝,此乃壽星壺的特色三。壽星壺,是紫砂茶壺中的傳統產品,由於壺的容量大,所以廣受農民們的喜愛;農民到田裡工作,常會拎著壽星壺作為解渴。大陸北方農村因耕地離村子較遠,幾乎家家戶戶都備有壽星壺。清末民初,壽星壺在宜興地區最為風行、也是最有名的壺款之一;每逢冬季,一些大戶的富貴人家,常會拿壽星壺當做懷爐來禦寒,壺在懷中,讓茶湯更能保溫。壽星壺原分四種規格:海壽星、放壽星、中壽星、小壽星;文革因避四舊之嫌,改稱為圓形壺,並於圓形壺前面加上編號。
紫砂加彩菊蝶花紋壽星壺,以壽桃形為壺身,桶式壺嘴,雙線口頸,雙孔壺鈕,壓罐蓋組成壺式,施以藍白釉彩飾,菊蝶花紋及各種邊花圖案,壺底鈐:〔山水〕印,蓋面上有:〔福〕印,紋飾點彩藍白釉布滿壺身、蓋鈕及壺嘴,配置銅質軟耳提樑。此壺歷經歲月洗塵,仍保有今日佳顏,可謂難得極品!壺在點、線、面、過度轉折之處都有所交待,形、神、氣、韻俱佳,壺容量: 640cc ,為品茗觀賞收藏之珍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