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喝茶可以抑制血壓升高,可以美顏肌膚,還有防抗胃癌之說」,由於坊間有此一傳,近年來坊間的茶行、茶莊、茶藝館也就越開越多;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種茶、製茶、飲茶最早的一個國家,惟有型式茶壺的出現,卻是在明清兩代才開始。打自唐宋以來,上至官廷皇家,下至庶民布衣,文仕官賈莫不愛茶,然在喝茶話天下事之餘,莫不弄幾把紫砂壺來把玩。茶與壺來結盟友,獨缺一來不上口,以品茗之根本繫於壺之好壞而言:宜興紫砂壺的確是得天獨厚、拔得頭籌,壺界有謂:「天下茶具稱為首,皆道宜興紫砂壺為尊」。

紫砂陶,是指宜興紫砂;紫陶,是指表面無釉的各類棕紅色陶土。紫陶包含雲南建水紫陶、廣西欽州泥興陶、重慶榮昌陶,潮州朱泥壺等;紫陶以手拉坏或注漿方式成型,與紫砂壺在製作工藝及造型上有截然不同。中國產陶的地點有很多,諸如湖南銅官、廣東佛山、山東淄博等,但是這些地區所產的陶土,都不及「宜興陶」來得有名。從宋代詩人梅堯臣:「小石冷泉留早味、紫泥新品泛春華」的詩句可驗證到,宜興紫砂起緣於北宋、盛於明清、繁榮於當今,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;宜興紫砂壺最早是明代正德、嘉靖年間,學使吳頤山的侍童「龔供春」依照宜興湖汶山區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形狀製作出樹癭壺,後人稱這樹癭壺為「供春壺」,並將「龔供春」納為紫砂壺藝的創始者。

宜興為紫砂的故鄉,宜興古名為陽羨或稱荊溪;位於江蘇省南端與浙江安徽兩省交界地帶;自始陶異僧造訪宜興之後,即帶來賣富貴土一說。宜興擁有全世界獨一不二的好泥料;合紫泥(紫砂)、綠泥(本山綠泥)、紅泥(朱泥)三種泥統稱為紫砂泥。紫泥多夾於甲泥礦層當中,本山綠泥是紫泥層的夾脂,紅泥是嫩泥礦層底部的泥料;宜興紫砂主要礦物為石英、黏土、雲母、含少量的長石,是一種高含鐵量(約 8.3 %)的陶土,收縮率小,可塑性強( 指數高達 17 %),擁有 2%的吸水率以及 5 %的透氣性,膨漲係數高,保溫性強,可以吐香、吸香,泡茶不走味,端提不燙手;宜興紫砂壺,色彩以暖調子為多,溫姿勁骨、輕膚細理、光而不滑、細而不膩、泥質優異、配以獨特的製作技巧,完美多變的形體,含蓄流暢的線條,風格超凡脫俗,渾樸雅致、獨樹一幟;壺經久耐用、滌拭日加,色澤發光、外類紫玉、內如碧玉,潤古典雅、意韻沉郁,小小壺裡藏乾坤,讓您飽嚐收藏酸甜苦辣之餘,亦能飽覽壺商與壺友之喜怒哀樂。

紫砂壺在造型設計及紋飾運用上,汲取了古代玉器、青銅器、漆器文化中不少的營養;紫砂壺成型的二種方法:一是手工成型法,用這種方法所製作的茶壺,是屬於藝術作品的層次,有它獨立的風格與生命的內涵(價錢自然較貴)。二是開模成型法,用這種方法所製作的茶壺,只具壺之軀體,但乏壺的靈氣與生命。以陶作器,圓型器以手工打身筒(把砂泥打成很均勻的薄片後,在轉盤上圍成圓筒形,再用木拍子拍打上端,作收口之用。);方器是以鑲身筒明針修坏(先製成心目中的樣版,再裁成泥片鑲接);筋紋器或自然形器是用搪身筒製作。壺的造型是不能用轉盤拉坏或是機械化流水線來生產,它是以手工拍打身筒與泥片鑲接來成型,其型非圓即方,圓不一相,方非一式,經過一些變化、變形裝飾之後,造型又分圓器(球形、半球形、圓柱形)、方器(四方形、六方形、八方形)、自然成形器(竹節)、筋紋器(菊瓣式、葵花式、盉形式)、新形器等五種。紫砂壺裝飾的手法大致可以分為:堆泥、泥繪、加彩、貼花、貼花紙、鏤空、雕塑、浮雕、陶刻、印花、鑲嵌、攪泥、粉彩、施釉、紋胎、包漆描金、剔紅、包錫、爐鈞釉、鑲銅錫、胎中砂、磨光等多種;壺嘴分一彎嘴、二彎嘴、三彎嘴、直嘴、流等五種;壺身通往壺嘴之孔,民國以前大型壺及中型壺只有一個,民國以後始見多孔,七零年代後有蜂巢孔的出現,但是小型壺永遠只有一個孔、高身壺則有多個孔;壺蓋的樣式有壓蓋、嵌蓋、截蓋等;壺把樣式也有橫把、端把、提把;壺底的作法有捺底、加底(圈足)、釘足;壺鈕的作法有幾何形鈕、橋形鈕、筋紋器形鈕、牛鼻形鈕、各種仿大自然型鈕。光貨壺,指的是造型嚴謹周正、氣度渾厚而挺秀、線條俐落流暢而規整、整體比例處理獨到,壺體光潔、塊面挺括的茶壺,這種壺近似未化粧的女人,美醜無從遮掩,最能顯現製壺者本身技術修養的高低。花貨壺,是指把自然界動植物的自然形態,用浮雕、半浮雕、圓雕、半圓雕等造型裝飾設計成仿生形象的茶壺。花貨造型分:自然型(松、竹、梅、柏、桃等型象),幾何型(雕鏤捏塑手法),象真型(瓜果、荷花、蓮藕、花草、蟲魚),汲古型(古代玉器、青銅器、漆器及日常生活用的器具等型),花貨壺造型具實用與藝術觀賞性,是一般收藏家的最愛。方壺製作的工藝水平,是屬於比較規矩的,有它一定的比例;造形與結構也是屬於多種多樣的,用的是手工鑲身筒明針修坏、面線與角的結構要均整,作品必需挺直剛強,蓋與壺身要緊密不留縫隙,通體以直線組成,比例要準確,口蓋要平整,塊面挺括,線條俐落,氣勢挺拔、力度透徹等等,這些都是方型器得以較圓型器來得技上高檔之主要原因。方壺製作,以享有「方壺之聖」與「寧缺勿濫」美譽,潘持平老師所作的方斗壺最為藝術、嚴謹、精稀;潘持平老師一九八一年在紫砂壺藝泰斗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大師的指導之下開始練習製壺,但自一九九零年開始養成留壺、留筆記的習慣之後,潘持平老師的壺作就不再像過去那麼的量少珍稀囉!

自古以來,宜興紫砂器深得士大夫與文人墨客的偏愛,他們在紫砂器上刻詩繪畫、篆刻銘文,巧運其雕手為壺增添新意,造成「字以壺傳,壺隨字貴」。陶瓷的雕塑藝術早在商代就已盛行,紫砂壺的銘文、書畫始於陳曼生,開模製壺在雍正時期就有了;陶刻是融入文學、書法、繪畫、藝術、功力、謀篇布局、刀韻於一爐的綜合體;要求的是明快樸質、刀痕有神,筆墨神韻要經得起歲月的考驗,力度的剛柔、畫面的方圓、章法的曲直,以及刀法的交叉變化、筆意的酣暢等都需全盤顧及。陶刻有它本身獨立表現的形式意境及其存在的價值,主要的精神是在創造出壺的靈魂,不是把壺視為宣紙,把藝術淪為上乘的壺藝裝飾而已。

curio16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落花生〔長 9.1∕寬 3.6∕高 4.1厘米〕,重量:60g-.JPG

落花生〔長 9.1∕寬 3.6∕高 4.1厘米〕,重量:60g-B.JPG

落花生〔長 9.1∕寬 3.6∕高 4.1厘米〕,重量:60g-C.JPG

落花生〔長 9.1∕寬 3.6∕高 4.1厘米〕,重量:60g-D.JPG


curio16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瑪瑙茶杯〔寬 4.7∕高 3.3厘米〕,重量:36g-.JPG

瑪瑙茶杯〔寬 4.7∕高 3.3厘米〕,重量:36g-B.JPG

瑪瑙茶杯〔寬 4.7∕高 3.3厘米〕,重量:36g-C.JPG

瑪瑙茶杯〔寬 4.7∕高 3.3厘米〕,重量:36g-D.JPG


curio16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